民间有句俗语:“生在苏杭,葬在北邙”,这句话的意思不外乎人活着的时候在风景秀丽的苏杭生活,逝去之后最好能葬在北邙,由此可见,北邙是古人最青睐的埋骨之地。
北邙山(又称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部,属于秦岭余脉崤山支脉,东西绵延190公里,海拔约300米。这座看似平常的丘陵地带,却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风水宝地"。从地理学角度看,北邙山南麓俯瞰洛阳盆地,北依黄河,形成了"前有照,后有靠"的理想风水格局;从地质构造看,北邙山土层深厚、地下水位低,极利于墓葬的保存;从政治地理看,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北邙山自然成为都城的"皇家陵园"。
《北邙行》—王建.唐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
旧墓人家归葬多,堆著黄金无买处。
天涯悠悠葬日促,冈坂崎岖不停毂。
高张素幕绕铭旌,夜唱挽歌山下宿。
洛阳城北复城东,魂车祖马长相逢。
车辙广若长安路,蒿草少于松柏树。
涧底盘陀石渐稀,尽向坟前作羊虎。
谁家石碑文字灭,后人重取书年月。
朝朝车马送葬回,还起大宅与高台。
这是唐代诗人王建所作诗歌《北邙行》。北邙山原名邙山,位于洛阳北部,因此称之为北邙。邙山其地,靠山面水,藏风聚气,形胜非常,合风水宝地之言。自古以来,便是帝王将相,达官显贵的首选埋骨之所。此外,邙山地区黄土层深厚,质地细密,直立性强,适于安穴,加之古时地近国都重镇,人力物力众多,也为陵墓的营建,提供了有利条件。
现代考古工作揭开了北邙山古墓群的层层面纱。据不完全统计,北邙山已发现历代古墓超过10万座,分布密度惊人,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近千座墓葬。这些墓葬构成了一个纵贯东周至明清的完整序列,堪称中国墓葬形制演变的天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