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条目:布雷斯劳历史
中世纪
编辑
该教堂始建与1241年至1242年
1493年《纽伦堡编年史》中的布雷斯劳(弗罗茨瓦夫)
在10世纪,弗罗茨瓦夫奥得河上的座堂岛已经形成一个集市,是古代从莱比锡前往奥波莱、克拉科夫和基辅的贸易路线上的一个渡口。它最初是大摩拉维亚的属地,不久改属波希米亚。990年代,该居民点一度被波兰公爵梅什科一世占领,随后又被波希米亚夺回。1000年,罗马教廷设立了弗羅茨瓦夫教区,建造了主教座堂和要塞,因而该市成为西里西亚的行政和宗教中心。1139年该地成为西里西亚公国的首府。1163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巴巴罗萨将西里西亚分为2个公国来统治,西里西亚公爵从神圣罗马帝国得到了这块封地。13世纪,西里西亚进入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也吸引了许多来自神圣罗马帝国西部的日耳曼人移民。
1241年蒙古侵略期间,大部分人口撤离该市,剩下的市民躲进了城堡。城市被蒙古人洗劫并烧毁,但是蒙古军队没有花时间围困城堡就离开了。1262年,重建起来的城镇被授予馬格德堡權利,正式设立了市议会。这时,来自西面的许多日尔曼移民补充了人口的损失。大约1300年,波希米亚国王兼任西里西亚公爵和波兰国王,包括弗羅茨瓦夫在内的整个西里西亚成为波希米亚王国(卢森堡王朝)的一部分。
该市是北欧貿易城市漢薩同盟的一个成员,居民有西里西亚人、波希米亚人、摩拉维亚人和波兰人,德语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语言。1493年的《纽伦堡编年史》中记载了一位波兰商人从克拉科夫前往布拉格时途经此地,他见到:
西里西亚的布雷斯劳是一个位于奥得河畔的潮湿的德国城镇……河流的两岸都是德国人。不过……波兰语也经常使用。
16世纪初宗教改革期间,和下西里西亚大部分地方一样,該市人口中的压倒多数成为更正教路德会信徒,但在反宗教改革期间,新教信仰被取得哈布斯堡王朝支持的奥地利和波兰耶稣会所強制查禁。1526年起,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开始统治这片土地。
霍亨索伦王朝
编辑
主条目:西里西亞戰爭 1640年的城市
17世纪后半叶的城市
1736年的城市
1890年-1900中央集市广场
1900年的布雷斯劳和附近村庄
1675年波蘭皮雅斯特王朝僅存的西里西亞公爵——喬治威廉四世絕嗣之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直接統治弗罗茨瓦夫。他們采取强制手段,想讓弗罗茨瓦夫居民重新皈依天主教,但多數市民仍保持新教信仰。在1740年代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战争期间,西里西亚的大部分被普鲁士王国合併。普鲁士聲稱:这一行动是根據1534年他们与皮雅斯特家族的西里西亚公国(領地佔全部西里西亞的六分之一)之間的協議,確定当皮雅斯特王朝絕嗣时,普鲁士的霍亨索倫家族就成為弗罗茨瓦夫的合法統治者;但哈布斯堡一直不承認此協議,自行在1675年吞併西里西亞公國,統一全部的西里西亞。
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正式滅亡之後,普鲁士加入了德意志邦联。1811年重建了布雷斯劳大学(时称腓特烈·威廉大学)。1813年,在拿破仑战争期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在布雷斯劳发表了“致我的人民”(An mein Volk)演说,声明普鲁士将与俄国结盟,击败拿破仑·波拿巴。1840年,布雷斯劳人口达到10万。
1871年,由普鲁士主导的德意志帝国成立。在德国统一进程中,布雷斯劳发展成为德国第六大城市和主要工业中心,特别以亚麻和棉纺织业著称,人口从1860年到1910年之间增长了3倍,超过50万人。其中德国人占95.71%,波兰人占2.95%,德波混血种占0.67%,捷克人占0.68%。这一时期有不少历史照片保存下来,包括1907年第7届全德歌咏会、1913年莱比锡战役一百周年展览。
魏玛共和国和纳粹德国
编辑
参见:布雷斯劳围城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民众受到凡尔赛条约的刺激,民族主义情绪上升。1920年8月,西里西亚起义期间,德国人毁坏了布雷斯劳的波兰语学校,烧毁了当地波兰语图书馆,1923年,在该市发生了一场排犹骚动。[3] 1920年代,布雷斯劳还授予阿道夫·希特勒荣誉市民称号。1933年,盖世太保开始了行动,对付波兰和犹太学生(发给特别的种族隔离身份文件)、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工团主义者和其他被认为是危害国家的人[4]。有人甚至因为公开使用波兰语而被捕。[5] 1938年,布雷斯劳的波兰人之家被警察摧毁[4],该市1万名犹太人中大部分被赶进集中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布雷斯劳剩下的犹太人也都遭到纳粹有计划的屠杀。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大部分波兰精英分子离开该市,留下的波兰人领袖都被送进集中营。[4] 从1939年到1945年,该市通过种族清洗,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德国城市。[6]
1945年2月,苏联红军逼近该市,狂热的纳粹党人地方长官卡尔·汉克宣布将布雷斯劳建成一个军事要塞,当局安排市民参加建造要塞的工程,威胁任何人拒绝指定工作逃亡者将被射杀。此外还动用了集中营的囚犯作为奴隶劳工。围城期间,德国当局将沿着凯撒街的一块时髦的住宅区夷为平地,以建造一个军用机场,用于要塞的供给。不计其数的德国平民和奴隶劳工死于机场建造过程中。
3月初,卡尔·汉克终于取消了禁令,允许妇女儿童撤离,但在撤离过程中,有18000人无法抵御零下二十摄氏度的低温和暴风雪而冻死(大部分是儿童)。这时布雷斯劳战前60万人口中只剩下20万人还留在这里,这还只是因为通往西部的铁路已被破坏或过度超载。
1945年5月6日,在将近3个月的围城之后,布雷斯劳要塞终于投降,它是德国东部最后一个陷落的大城市。布雷斯劳战役结束时,有4万布雷斯劳人死在住宅和工厂的废墟之中,城市有65%–80%被摧毁。作为报复行动,进城的苏联红军野蛮地攻击幸存的平民。[7]
波兰城市
编辑
参见:波蘭對德意志人的驅逐 1997年洪水后市中心被破坏
根据《波茨坦协定》的规定,德国將奧德河-尼斯河線以东包括布雷斯劳在内的西里西亚在内的11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割让给波兰,作为对波兰东部割让给苏联18万平方千米领土的补偿。布雷斯劳是德国丧失领土上最大的一座城市。从1945年到1949年期间,该市和西里西亚地区原来的德国居民均被向西驱赶到战后剩下的德国领土,在这过程中,苏联红军曾对德国妇女进行集体强奸,造成恐怖的气氛,促使德国人尽快撤走;波兰政府和苏联军队进行过镇压。不过,直到1950年代末,还有少量的德国人坚持留在那里。该市最后一所德国学校直到1963年才关闭。同时,约有30万波兰人被重新安置在弗洛茨瓦夫,他们一部分来自波兰中部小镇和村庄,不过很多人是来自波兰东部割让给苏联的地区,例如利沃夫(今属乌克兰)、维尔纽斯(今属立陶宛)或格罗德诺(今属白俄罗斯)。1948年,弗罗茨瓦夫已有30万波兰人,德国人只剩7000名。
波兰合并该市后,1948年在该市举办一次“光复国家展览”,宣布该市改名为弗罗茨瓦夫。
1997年7月,该市遭遇奥得河大洪水[8]。2005年,该市遭遇暴风袭击,刮倒了许多树木,造成3人身亡。暴风是地方性的,没有影响到其他大城市。2006年,弗罗茨瓦夫的百年厅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